
文/上官朝夕
有人说他懦弱,我却说他是仁慈;有人说他不思进取,我却说他太平守成。
他心系百姓,对自己严格自律,他统治下的一朝,是中国古代宋朝最繁荣的盛世。
他打下100多年的和平局面,如同《清明上河图》一样令人神往。

他就是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:宋仁宗赵祯。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“仁”的皇帝,却比之后其他朝代的任何一个仁宗都名副其实。
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:
为什么宋仁宗功绩不如秦皇汉武,甚至唐宗宋祖,但是他管理下的中国,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繁华,人才济济一朝,百姓满意度也最高呢?
作为宋朝的第四位皇帝,宋仁宗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。宋朝经历了前四任皇帝的开疆扩土,休养生息,经济已经有所恢复增长,到了宋仁宗这一朝,刚好又经过他40多年的“守成盛治”,签订“庆历和议”,边疆稳定,民族融合,宋仁宗广纳谏言,又重用范仲淹实行“庆历新政”,遏制土地兼并和三冗现场,大力招揽新政人才,知识分子也乐于发表政论,勇于献计献策,人才选拔制度相对完善。
而宋仁宗本人一生也乐于书法和诗词创作。也出版《御制集》一百卷,《全宋诗》也收录了他的诗。上行下效,他擅长的飞白书也间接推动了宋朝书法文化的发展。
宋仁宗不只是一个勤政有为的皇帝,更是对人才宽容温和的人。他励志改革,严而律己,推动了宋朝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医疗、外交的可持续发展。
那么,在宋仁宗在位42年的治下,究竟出现了哪些人才呢?
何为人才?《易经》说:人才要符合天道、人道、地道即“三才之道”。我们知道,现在管理一个企业都需要经营人才、管理人才、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。
那么,泱泱大宋王朝宋仁宗的治下,究竟有哪些真正的人才值得一写呢?
NO1 包拯: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
一提到青天大老爷,就想到一般乱世或政治腐败才需要青天们。其实,做官容易,做清官也容易,做一个像包青天一样的官谈何容易。宋仁宗曾夸包拯说:包拯公而忘私,不邀阴幸也。如果没有容人的宋仁宗,也许,包拯就会变成下一个海瑞。
宋仁宗之于包拯,如同唐太宗之于魏征。凑巧的是,包拯也曾上魏征的三条奏疏,建议宋仁宗时刻警醒自己,做一个唐太宗一样善于纳谏的好皇帝。
在包拯当官25年间,26次升官,特别是他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建议宋朝与其每年向契丹大量岁币,不如加强操练兵马,培养将帅,把边境建设好;而在任知谏院的期间,张贵妃的伯父被任命宣徽使、景灵宫使,包拯上奏宋仁宗,一再请求罢免。
最终宋仁宗同意包拯的奏请。不然的话,包拯可是敢对宋仁宗唾沫横飞,喷得皇帝满脸口水。下朝之后,仁宗都会无可奈何地对宠妃张贵妃吐槽:“都是你,非要替伯父跑官要官,你不知道包拯把朕看得很紧吗?”。
包拯一直工作,直到宋仁宗嘉佑七年(1062年)病逝,终年六十四岁。仁宗亲自到包府吊唁,并为其辍朝一日。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。我看把包拯放到唐太宗的朝代,也不一定会获得如此殊荣吧。题外话:我们在座的各位可都是看着您的电视剧长大的。
NO2 范仲淹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
电视剧《清平乐》里,范仲淹作为皇后曹丹姝应天府书院的老师,第一天上班,因为衣着简朴不被入院。历史上的范仲淹也是命运多舛,苦读及第,高风亮节之人。
宋仁宗庆历三年(1043年),出任参知政事,发起“庆历新政”。这个新政,对于大宋影响特别大。之前因为在朝秉公直言,已经得罪了在朝不少的人物,屡遭外贬。做过县令,参军,通判,知州,经略安抚使副使等。对地方的百姓民生和边境的情况都比较熟稔。
所以,这次新政,宋仁宗还提拔了欧阳修、余靖、王素和蔡襄为谏官。为此,宋仁宗还开设天章阁,设下笔砚,还赐座位给范仲淹。于是,范仲淹很快上书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:明黜陟、抑侥幸、精贡举、择官长、均公田、厚农桑、修武备、推恩信、重命令、减徭役。
然而由于被新政影响到的保守势力开始毁谤新政,新政在一年之后就被停止,最终失败。而范仲淹最终也在自请出京的途中去世,终年六十四岁。宋仁宗追封范仲淹太师、中书令兼尚书令、楚国公,谥号“文正”,历史称范文正公。
范兄,这位大宋文坛和政坛的大咖,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可都是中学背着你的古文《岳阳楼记》过五关,斩六将,进入大学的。也很多人秉承你的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的精神境界继续自由而活。
NO3 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
虽然在宋真宗朝以神童14岁赐进士,晏殊却在宋仁宗朝做到了宰相的位置。因为宋仁宗才12岁,“垂帘听政”的建议便是晏殊当年提出的,不过是想要平衡朝廷各方势力。
在被贬应天府知州期间,在他的极力倡导下,宋朝的四大书院之一:应天府书院便是他一手促成的,而且鼎鼎大名的范仲淹就是晏殊推荐到应天府书院开始崭露头角的。欧阳修、孔道辅和他的女婿富弼都是慧眼识来的,庆历新政,其实很大时间都是他在背后操劳,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大事。
作为一名“宰相词人”,《宋史》中说他的“文章赡丽,应用不穷,尤工诗,闲雅有情思”。如“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(《蝶恋花》)、“念兰堂红烛,心长焰短,向人垂泪”(《撼庭秋》)等成为名传天下的经典词作。
宋仁宗至和二年(1055年),晏殊病逝于汴京,宋仁宗哀痛万分,两天没有上朝,封他为临淄公,谥号元献,世称晏元献。
NO4 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
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,里面有五个是他提携的后进。宋仁宗曾感叹说:如欧阳修者,何处得来?可见宋仁宗对欧阳修有多么喜欢。
欧阳修自己也曾说过:“我平生所作的文章,多半在‘三上’,即马上、枕上、厕上。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。”他倡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,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。
22岁连中监元、解元和省元的的欧阳修差点第二年再中状元。只是因为考官觉得欧阳修锐气太盛,考官想给他一个打击,对他以后成长会好一些。
然而,因为性格使然,他的一生仕途依然坎坷无比,也积极参与范仲淹倡导的“庆历新政”,失败之后被贬到安徽滁州,写下了着名的《醉翁亭记》。
有一次,欧阳修被调到京城没多久又遭诬陷同州外放。但是圣旨一下达,爱才的宋仁宗后悔不迭,便留他在身边做翰林学士修撰《新唐书》和《新五代史》。
NO5 司马光 相见争如不见,多情何似无情
司马光砸缸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听过,作为《资治通鉴》的主编,宋仁宗死的时候,宋英宗将宋仁宗价值百余万的遗物赏赐给在朝的朝臣,司马光也有,但是他拒绝了。他把皇帝的赏赐上缴知谏院作为公款使用。
从这个故事我可以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位低调淡泊的人,也是对宋仁宗念旧之情在里面。
他或许会想起第一次看到宋仁宗时,正是宝元元年(1038年),那一年,司马光才二十岁,进士甲科,宋仁宗在殿试上对他们投向充满希冀的目光。
在后来任知谏院的5年里,他向宋神宗上奏170多份,有“三言”,有“五规”,因为宋仁宗一直没有立子嗣,所以,他多次上书直到赵曙,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,被立为皇太子为止。
NO6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
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,而国内有人说北宋的灭亡从王安石变法开始。
王安石,自宋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进士及第开始,便在地方任上尝试推行他的变法主张,除弊兴利。直到宋仁宗嘉佑三年 (1058)任判官时,向宋仁宗上万言书,对于官员、科举制度、和各个地方的风气进行了无情地抨击。然而,他的改革主张并没有引起当时宋仁宗的注意和重视。
十二年后,也就是熙宁三年(1070年),不知道如果宋仁宗在天之灵,对宋神宗支持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作何看法?
NO7苏轼 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
作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和“宋代四大书法家”的苏轼,与宋仁宗的渊源不深,却因为出生和及第都在宋仁宗时期,所以他的策论题目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获得主考官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。
为了避嫌,本来欧阳修以为是他弟子曾巩的文章,所以把他暂列第二。欧阳修认为苏东坡“此人可谓善读书,善用书,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。”宋仁宗听闻苏轼和苏辙及第,兴奋地说道:我这次又为我的子孙们获得了两名宰相。
正如林语堂曾在《苏东坡传》说的:“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、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、一个百姓的朋友、一个大文豪、大书法家、创新的画家、造酒试验家、一个工程师、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、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、巨儒政治家、一个皇帝的秘书、酒仙、厚道的法官、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。”
NO8苏辙 困卧北窗呼不起,风吹松竹雨凄凄
苏辙和其兄苏轼其父苏洵人称“三苏”。世人只记住了其兄苏轼,却很少人记得同样文采独步天下,也被宋仁宗为“太平宰相”的苏辙。喜欢跟人交心并书写书信的苏轼因为“乌台诗案”下狱,都因为有苏辙在外面奔走游说,所以,兄弟之间的感情尤为深厚。
苏东坡认为苏辙的文章如“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叹之声,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。”据说在进士策士论里苏辙诽谤宋仁宗“后宫美女数千,皇帝莺歌燕舞,纸醉金迷”,引起了朝中轩然大波。
有人欲取消其进士资格,有人建议皇帝定其诽谤罪名,然而宋仁宗却替苏辙说到:虽然苏辙说的并非全部属实,但是如果惩罚直言的学士,那么就会寒了他们上言者的心。
NO9柳永 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
柳永三次落榜,早已心灰意冷,直到景佑元年(1034年)宋仁宗亲政,因为科考放宽,柳永终于进士及第,非常开心。
有一个关于宋仁宗和柳永的千年谣言就是科考的时候,宋仁宗听说柳永喜欢填词,并写了一句词“忍把浮名,换了浅斟低唱”。宋仁宗大笔一挥,“且去浅斟低唱,何要浮名?”,于是,好不容易考上进士的柳永后来只能回到民间“奉旨填词”,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第一个有牌照的职业填词人。
其实,景佑四年(1037年),柳永做过余杭县令,也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,还在泗州做过判官。 还曾转官着作郎,转官太常博士。柳永甚至写词“愿岁岁,天仗里常瞻凤辇”来歌颂宋仁宗。哪来的“奉旨填词”?不过是民间风言风语的的一厢情愿罢了。
NO10蔡襄 惆怅此生多病恼,正看行乐独伤心
作为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四大书家的蔡襄,在清平乐里非常引入注目。在宋仁宗时期也是为人正直,在地方都颇有政绩。曾在宋仁宗天圣八年(1030年),参加开封乡试,获第一名。第二年,蔡襄获得进士第十名。
庆历三年,受欧阳修等三人举荐,被仁宗任命为知谏院。因为他的刚正不阿,所以,很多权贵皇亲都比较收敛。
作为一个写过《荔枝谱》和《茶录》的茶学家,文学家,因为在地方表现出众被宋仁宗授为翰林学士。
总结:虽然到了宋仁宗这一朝安贫积弱,但是毕竟实行过庆历新政、发起宋夏战争、平定岭南、编修兵书、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、诞生过中国第一张纸币:交子等,并最终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“仁宗盛治”。
#我要上头条##文化#
欢迎关注@上官朝夕,一起读书码字,说古谈今,你来论我来品,让肉体与灵魂一起且听风吟。